“INTERVIEW” 絕對是各大雜誌的熱門單元,讀者得以更瞭解他們神往的設計師、名人,對雜誌來說,創造更多話題性,而對受訪者來說,多一個傳遞想法、塑造自己形象、或是推廣產品的平台,觸及更多受眾,可說是三贏。
這兩年多,承蒙厚愛,受訪過不少次,也有幾次擔任採訪者的機會,與喜愛的品牌設計師進行訪談。這樣身兼受訪者、採訪者、當然最多時間還是讀者的角色,漸漸地,瞭解了一些眉角,對於這樣的訪談專題也有了些想法。
先前在很喜歡的中國雜誌「知日」讀到荒木經惟的專訪,那期在講日本寫真,編輯問到攝影師年歲與拍出相片的關係,荒木回答,每一個訪談都被問這個問題、實在答到膩了,要編輯自己去翻他曾經被出刊過的專訪!
讓我想到自己去年在紐約,約了 Meg Company 設計總監 Yuki san 聊聊他的品牌之路。性格直爽的他在我問了兩個自認適合開場的問題後,要我上網看以前的訪談就好,跳過這些直接講重點吧!當下只覺得糗爆了....當然後續的訪談就深入許多,但結束後回顧,覺得自己的確功課做不夠,也因此一直羞於提筆完成那次紀錄。
這也讓我跳回受訪者的角度思考:我希望自己怎麼樣被訪問?
記得有幾次訪談前,編輯先閒聊開場:「所以你們現在都在網路上賣嗎?」
聽了笑容就僵了,知道對方對自己可說是毫無所悉,接下來會是場公式化的新聞稿式回答。當然也沒什麼不好,大家都輕鬆,但就無聊了點,沒有什麼火花,編輯自己大概也不會因為這個訪談多獲得些什麼,讀者看到可能覺得疑這篇是不是在哪看過。
也有時候,在訪談前幾天收到編輯寄來的訪綱,看得出用心,提出的問題很有意思,也因此實際訪談時聊得興味盎然;但當一題回答完,編輯便照表問了下一題,不論我的回答是什麼,這總會讓我若有所失。其實往往我對採訪者是有期待的,我希望的是對話而不是質詢,如果一個很不錯的題目,卻只到受訪者獨白為止,沒有繼續延伸、試試更開放的可能性,我都會覺得很可惜。我覺得一篇好的訪談,採訪編輯必須有自我思想,他必須要是主觀地描述他眼前的受訪對象、以自己的價值觀跟受訪對象互相激盪,這才會有趣,也才會讓一個媒體有其個性。
照片是去年 Barbour 與 White Mountaineering 推出合作系列時,相澤先生來台宣傳,我受 Have A nice 之邀與其對談。一下子一年過去了啊...
無法忘懷相澤先生一坐下:とりあえずビール🍺
大師丰采!